1.中奖U盘 一半是CD驱动器F: 一半是可移动磁盘G: 如何把CD驱动器格了他

2.什么样的“坏硬盘”可修复

3.电脑开机自检,说c盘需要检查。自检到11%就不动了。

4.移动硬盘低格工具是什么

5.SCSI硬盘

6.金士顿TC58NC6690G1F/SK6211

u3低级格式化_diskgenius低级格式化u盘

1.坏扇区(也称缺陷扇区)

指不能被正常访问或不能被正确读写的扇区。一般表现为:高级格式化后发现有“坏簇(Bad Clusters);用SCANDISK等工具检查发现有“B”标记;或用某些检测工具发现有“扇区错误提示”等。

一般每个扇区可以记录512字节的数据,如果其中任何一个字节不正常,该扇区就属于缺陷扇区。每个扇区除了记录512字节的数据外,另外还记录有一些信息:标志信息、校验码、地址信息等,其中任何一部分信息不正常都导致该扇区出现缺陷。

多数专业检测软件在检测过程中发现缺陷时,都有类似的错误信息提示,常见的扇区缺陷主要有几种情况:

①校验错误(ECC uncorrectable errors,又称ECC错误)。系统每次在往扇区中写数据的同时,都根据这些数据经过一定的算法运算生成一个校验码(ECC=Error Correction Code),并将这个校验码记录在该扇区的信息区内。以后从这个扇区读取数据时,都会同时读取其校检码,并对数据重新运算以检查结果是否与校检码一致。如果一致,则认为这个扇区正常,存放的数据正确有效;如果不一致,则认为该扇区出错,这就是校验错误。这是硬盘最主要的缺陷类型。导致这种缺陷的原因主要有:磁盘表面磁介质损伤、硬盘写功能不正常、校验码的算法差异。

②IDNF错误(sector ID not found),即扇区标志出错,造成系统在需要读写时找不到相应的扇区。造成这个错误的原因可能是系统参数错乱,导致内部地址转换错乱,系统找不到指定扇区;也有可能是某个扇区记录的标志信息出错导致系统无法正确辨别扇区。

③AMNF错误(Address Mark Not Found),即地址信息出错。一般是由于某个扇区记录的地址信息出错,系统在对它访问时发现其地址信息与系统编排的信息不一致。

④坏块标记错误(Bad block mark)。某些软件或程序可以在部分扇区强行写上坏块标记,让系统不使用这些扇区。这种情况严格来说不一定是硬盘本身的缺陷,但想清除这些坏块标记却不容易。

2.磁道伺服缺陷

现在的硬盘大多用嵌入式伺服,硬盘中每个正常的物理磁道都嵌入有一段或几段信息作为伺服信息,以便磁头在寻道时能准确定位及辨别正确编号的物理磁道。如果某个物理磁道的伺服信息受损,该物理磁道就可能无法被访问。这就是“磁道伺服缺陷”。一般表现为,分区过程非正常中断;格式化过程无法完成;用检测工具检测时,中途退出或死机,等等。

3.磁头组件缺陷

指硬盘中磁头组件的某部分不正常,造成部分或全部物理磁头无法正常读写的情况。包括磁头磨损、磁头接触面脏、磁头摆臂变形、音圈受损、磁铁移位等。一般表现为通电后,磁头动作发出的声音明显不正常,硬盘无法被系统BIOS检测到;无法分区格式化;格式化后发现从前到后都分布有大量的坏簇,等等。

4.系统信息错乱

每个硬盘内部都有一个系统保留区(service area),里面分成若干模块保存有许多参数和程序。硬盘在通电自检时,要调用其中大部分程序和参数。如果能读出那些程序和参数模块,而且校验正常的话,硬盘就进入准备状态。如果某些模块读不出或校验不正常,则该硬盘就无法进入准备状态。一般表现为,PC系统的BIOS无法检测到该硬盘或检测到该硬盘却无法对它进行读写操作。如某些系列硬盘的常见问题:美钻二代系列硬盘通电后,磁头响一声,马达停转;Fujitsu MPG系列在通电后,磁头正常寻道,但BIOS却检测不到;火球系列,系统能正常认出型号,却不能分区格式化;Western Digital的EB、BB系列,能被系统检测到,却不能分区格式化,等等。

5.电子线路缺陷

指硬盘的电子线路板中部分线路断路或短路,某些电气元件或IC芯片损坏等。有部分可以通过观察线路板发现缺陷所在,有些则要通过仪器测量后才能确认缺陷部位。一般表现为硬盘在通电后不能正常起转,或者起转后磁头寻道不正常,等等。

6.综合性能缺陷

有些硬盘在使用过程中部分芯片特性改变;或者有些硬盘受震动后物理结构产生微小变化(如马达主轴受损);或者有些硬盘在设计上存在缺陷……最终导致硬盘稳定性差,或部分性能达不到标准要求。一般表现为,工作时噪音明显增大;读写速度明显太慢;同一系列的硬盘大量出现类似故障;某种故障时有时无等等。

二、厂家处理缺陷的方式

厂家如何保证新硬盘不会被检测到缺陷呢?返修的硬盘又如何处理缺陷呢?首先,让我们来认识硬盘工厂的一些基本处理流程:

1.在生产线上装配硬盘的硬件部分,用特别设备往盘片写入伺服信号(Servo write)。

2.将硬盘的系统保留区(service area)格式化,并向系统保留区写入程序模块和参数模块。系统保留区一般位于硬盘0物理面的最前面几十个物理磁道。写入的程序模块一般用于硬盘内部管理,如低级格式化程序、加密解密程序、自监控程序、自动修复程序等等。写入的参数多达近百项:如型号、系列号、容量、口令、生产厂家与生产日期、配件类型、区域分配表、缺陷表、出错记录、使用时间记录、S.M.A.R.T表等等,数据量从几百KB到几MB不等。有时参数一经写入就不再改变,如型号、系列号、生产时间等;而有些参数则可以在使用过程中由内部管理程序自动修改,如出错记录、使用时间记录、S.M.A.R.T记录等。也有些专业的维修人员可以借助专业的工具软件,随意读取、修改写入硬盘中的程序模块和参数模块。

3.将所使用的盘片表面按物理地址全面扫描,检查出所有的缺陷磁道和缺陷扇区,并将这些缺陷磁道和缺陷扇区按实际物理地址记录在永久缺陷列表(P-list:Permanent defect list)中。这个扫描过程非常严格,能把不稳定不可靠的磁道和扇区也检查出来,视同缺陷一并处理。现在的硬盘密度极高,盘片生产过程再精密也很难完全避免缺陷磁道或缺陷扇区。一般新硬盘的P-list中都有少则数十,多则上万个缺陷记录。P-list是保留在系统保留区中,一般用户是无法查看或修改的。有些专业的维修人员借助专业的工具软件,可以查看或修改大部分硬盘中的P-list。

4.系统调用内部低级格式化程序,根据相应的内部参数进行内部低级格式化。在内部低级格式化过程中,对所有的磁道和扇区进行编号、信息重写、清零等工作。在编号时,用跳过(skipped)的方法忽略掉记录在P-list中的缺陷磁道和缺陷扇区,保证以后用户不会也不能使用到那些缺陷磁道和缺陷扇区。因此,新硬盘在出售时是无法被检测到缺陷的。如果是返修的硬盘,一般就在厂家特定的维修部门进行检测维修。

什么是硬盘的磁道和扇区?磁道是磁盘一个面上的单个数据存储圆圈。如果将磁道作为一个存储单元,从数据管理效率来看实在是太低了,因此,磁道被分成若干编上号的区域,称之为扇区。这些扇区代表了磁道的分段(如图)。在PC系统中,通过标准格式化的程序产生的扇区容量都为512字节。这里大家需注意的是“扇区”与“簇”的关系,“簇”是操作系统在读或写一个文件时能处理的最小磁盘单元,一个簇等于一个或多个扇区。

硬盘各部位常见故障汇总

1)硬盘的供电:硬盘的供电取自主机的开关电源,四个接线柱的电压分别为:红色为正5V,黑色为地线,**为正12V,通过线性电源变换电路,变换为硬盘正常工作的各种电压。硬盘的供电电路如果出现问题,会直接导致硬盘不能工作。故障现象往往表现为不通电、硬盘检测不到、盘片不转、磁头不寻道等。供电电路常出问题的部位是:插座的接线柱、滤波电容、二极管、三极管、场效应管、电感、保险电阻等。

2)接口:接口是硬盘与计算机之间传输数据的通路,接口电路如出现故障可能会导致硬盘检测不到、乱码、参数误认等现象。接口电路常出故障的部位是接口芯片或与之匹配的晶振坏、接口插针断或虚焊或脏污、接口排阻损坏,部分硬盘的接口塑料损坏导致厂家不予保修。

3)缓存:用于加快硬盘数据传输速度,如出现问题可能会导致硬盘不被识别、乱码、进入操作系统后异常死机等现象。

4)BIOS:用于保存与硬盘容量、接口信息等,硬盘所有的工作流程都与BIOS程序相关,通断电瞬间可能会导致BIOS程序丢失或紊乱。BIOS不正常会导致硬盘误认、不能识别等各种各样的故障现象。

5)磁头芯片:贴装在磁头组件上,用于放大磁头信号、磁头逻辑分配、处理音圈电机反馈信号等,该芯片出现问题可能会出现磁头不能正确寻道、数据不能写入盘片、不能识别硬盘、异响等故障现象。

6) 前置信号处理器:用于加工整理磁头芯片传来的数据信号,该芯片如出现问题可能会出现不能正确识别硬盘的故障现象。

7)数字信号处理器:用于处理前置信号处理器传过来的数据信号,并对该信号解码或接收计算机传过来的数据信号,并对该信号进行编码。

8)电机驱动芯片:用于驱动硬盘主轴电机和音圈电机。现在的硬盘由于转速太高导致该芯片发热量太大而损坏,据不完全统计,70% 左右的硬盘电路路障是由该芯片损坏引起。

9)盘片:用于存储硬盘数据,轻微划伤时可通过软件按一定的算法解码纠错,严重划伤时,数据不可恢复。

10)主轴电机:用于带动盘片高速旋转,现在的硬盘大多使用液态轴承马达,精度极高,剧烈碰撞后可能会使间隙变大,读取数据变得困难、异响或根本检测不到硬盘。该故障现象需用专用设备才能读取里面的数据。

11)磁头:用于读取或写入硬盘数据,受到剧烈碰撞时易于损坏,导致不认硬盘。硬盘受到碰撞后受损可能性更大的是磁头。

12)音圈电机:闭环控制电机,用于把磁头准确定位在磁道上。该电机较少损坏。

13)定位卡子:用于使磁头停留在启停区,IBM等系列的硬盘的卡子易错位,导致磁头不能正常寻道。在无开盘维修条件的情况下,可按一定的角度适当敲击硬盘,使卡子回复到正确位置。

硬盘基础知识

一、容量

容量恐怕是最能体现硬盘发展速度的了,从当初IBM发布世界上第一款5MB容量的硬盘到现在,硬盘的容量已经从几十、几百MB增加到了上百GB,硬盘容量的增加主要通过增加单碟容量和增加盘片数来实现。单碟容量就是硬盘盘体内每张盘片的最大容量,每块硬盘内部有若干张碟片,所有碟片的容量之和就是硬盘的总容量。比如希捷酷鱼Ⅳ 60GB硬盘,其单碟容量为40GB,由两张碟片组成,其中一张为40GB(双面)、另一张为20GB(单面)。

1、 硬盘的发展突破了多次容量限制

单碟容量的增长可以带来三个好处:第一是硬盘容量的提高。由于硬盘盘体内一般只能容纳4到5张碟片,所以硬盘总容量的增长只能通过增加单碟容量来实现;二是传输速度的增加,因为盘片的表面积是一定的,那么只有增加单位面积内数据的存储密度。这样一来,磁头在通过相同的距离时就能读取更多的数据,对于连续存储的数据来说,性能提升非常明显;三是成本下降。举例来讲,同样是40GB的硬盘,若单碟容量为10GB,那么需要4张盘片和8个磁头,要是单碟容量上升为20GB,那么需要2张盘片和4个磁头,对于单碟容量达40GB的硬盘来说,只要1张盘片和2个磁头就够了,能够节约很多成本。目前硬盘单碟容量正在飞速增加,但硬盘的总容量增长速度却没有这么快,这正是增加单碟容量并减少盘片数的结果,出于成本和价格两方面的考虑,两张盘片是个比较理想的平衡点。

不过单碟容量的飞速增加也带来了两个问题:首先是AMR(Anisotropic Magneto Resistive,各项异性磁阻)的薄膜的电阻变化量有一定限度,所以AMR磁头的灵敏度也存在极限—— 476Mbit~794Mbit/平方厘米;其次是硬盘的总容量受到28bit寄存器的限制,最多只能达到137.4GB。

2、GMR巨磁阻磁头

GMR(Giant Magneto Resistive,巨磁阻)磁头与AMR磁头一样,核心是一片特殊金属材料,其电阻随磁场的变化而变化。磁阻元件连接着一个十分敏感的放大器,可以测出微小的电阻变化,通过这种微小的变化就可以读出盘片上记录的数据。只不过GMR磁头使用了磁阻效应更好的材料和多层薄膜结构,比AMR磁头更为敏感,相同的磁场变化能引起更大的电阻值变化,从而实现更高的存储密度,GMR磁头的存储密度能够达到1.55Gbit~6.2Gbit/平方厘米以上。

3、Big Drives

硬盘的容量及扇区地址与三个方面息息相关:柱面数(Cylinder)、磁头数(Head)和扇区数(Sector),统称CHS。这三个数值的寄存器位数决定了硬盘的最大容量,目前这3个寄存器的位数分别为16bit、8bit、4bit,总计28bit。这样即使是通过LBA寻址方式,也只能访问268,435,455个扇区,按每扇区512字节计算,总容量约为137.4GB。鉴于此种状况,迈拓(Maxtor)提出了一种叫做Big Drives的解决方案,为CHS的每个数值分配了一个16bit的寄存器,一共48bit,这样算来通过LBA寻址方式就能访问281,474,6,710,655个扇区,最大容量高达144PetaByte,合144,000,000GB。

二、转速

转速是指硬盘内盘片转动的速度,单位为RPM(Round Per Minute,转/分钟),有时也简写成“转”。目前市场上IDE硬盘的转速主要分5400RPM和7200RPM两种,当初昆腾曾经推出过两个转速分别为4400RPM和4500RPM的硬盘系列——lct15和lct20,但由于价格及发热量并没有比5400RPM硬盘降低多少,而性能却有所下降,因此没能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同。

从测试及实际应用等各个方面来看,5400RPM硬盘和7200RPM硬盘之间确实存在着一定性能差距,不过7200RPM硬盘的发热量、噪音以及性价比等方面均比5400RPM硬盘略逊一筹,而且现在的应用软件对于硬盘速度的要求并不很高,5400RPM硬盘完全能够满足绝大多数普通家庭的需要。况且随着单碟容量大幅度提升,转速对硬盘整体性能的影响已经不像以前那么大了,当初希捷U6系列硬盘推出之时,高达40GB的单碟容量使它在持续传输率等方面甚至比部分7200RPM的硬盘还要强。所以今后IDE硬盘的转速仍然会保持在现在的水平并维持一段时间。

三、缓存

缓存(Cache Buffer)的大小也是影响硬盘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硬盘的缓存主要起三种作用:一是预读取。当硬盘受到CPU指令控制开始读取数据时,硬盘上的控制芯片会控制磁头把正在读取的簇的下一个或者几个簇中的数据读到缓存中(由于硬盘上数据存储时是比较连续的,所以读取命中率较高),当需要读取下一个或者几个簇中的数据的时候,硬盘则不需要再次读取数据,直接把缓存中的数据传输到内存中就可以了,由于缓存的速度远远高于磁头读写的速度,所以能够达到明显改善性能的目的;二是对写入动作进行缓存。当硬盘接到写入数据的指令之后,并不会马上将数据写入到盘片上,而是先暂时存储在缓存里,然后发送一个“数据已写入”的信号给系统,这时系统就会认为数据已经写入,并继续执行下面的工作,而硬盘则在空闲(不进行读取或写入的时候)时再将缓存中的数据写入到盘片上。虽然对于写入数据的性能有一定提升,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安全隐患——如果数据还在缓存里的时候突然掉电,那么这些数据就会丢失。对于这个问题,硬盘厂商们自然也有解决办法:掉电时,磁头会借助惯性将缓存中的数据写入零磁道以外的暂存区域,等到下次启动时再将这些数据写入目的地;第三个作用就是临时存储最近访问过的数据。有时候,某些数据是会经常需要访问的,硬盘内部的缓存会将读取比较频繁的一些数据存储在缓存中,再次读取时就可以直接从缓存中直接传输。

硬盘缓存的大小决定了可存放数据的多少,但并不是说缓存越大性能就一定越好。目前主流硬盘的缓存多在2MB左右,没有配备更大容量的缓存主要是出于缓存算法的考虑,更大容量的缓存需要更有效率的算法,否则性能不会有多大提升。当然更大的缓存也是未来硬盘的一个发展方向,西部数据(WD)就推出了一款缓存容量高达8MB的硬盘产品,其性能表现请参考后面的评测部分文章,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硬盘的型号

硬盘的型号是很多消费者难以把握的,部分JS简单地更换包装盒就能将产品卖到更高的价钱。更为棘手的是,诸如转速、缓存容量、接口等技术指标在使用时很难立即感受出来,因此很多上当受骗的消费者还被蒙在鼓里。其实,只要我们掌握硬盘编号的规则,分辨不同产品是很容易的。

1. Seagate

Seagate硬盘的编号比较简单,而且提供的信息很少。以编号为ST340016A的酷鱼IV 40GB硬盘为例,其编号可以分解为ST-X-XXXXX-X,意义如下:

ST代表希捷硬盘;

3代表是3.5英寸硬盘;

40016代表容量为40016MB;

A代表为ATA接口,如果是Serial-ATA接口,那么此处为AS。

很明显,我们无法通过编号来区别Seagate硬盘的具体类型。对此,我们唯一的办法也只能通过产品表面的标识进行辨认,好在Seagate的标识还是相当清楚。

2. Maxtor

相对而言,Maxtor的硬盘编号就要清晰得多。其编号由4部分组成:产品型号 硬盘容量 接口类型 磁头数。以编号为6Y080L1的金钻九代为例,我们将其分解为XX-XXX-X-X,意义如下:

6Y:表示产品型号。4D/4K/4G代表星钻三代,4R代表星钻四代,2B代表美钻二代,6L代表金钻七代,6E代表金钻八代,6Y代表金钻九代;

080:表示硬盘容量,单位是GB;

L:表示缓存容量、接口及主轴马达类型。H代表ATA100接口、2MB缓存,J代表 ATA133接口、2MB缓存并使用滚珠轴承马达,L代表ATA133接口、2MB缓存并使用液态轴承马达,P代表ATA133接口、8MB缓存并使用液态轴承马达,M代表Serial-ATA接口、8MB缓存并使用液态轴承马达。

1:表示磁头数。

3. WD

WD硬盘的编号结构简单而且信息丰富。如WD1800JB可以分解为XX-XXXX-X-X,意义如下:

WD:表示WD硬盘;

1800:表示容量,后面一个“0”不看;

J:表示表示转速及缓存容量。A代表5400RPM、2MB缓存;B代表7200RPM、2MB缓存;J代表7200RPM、8MB缓存;

B:表示外部接口。A代表ATA66,B代表Ultra ATA100。

4. 三星

三星硬盘的标号也很简单,以SV6003H为例,可以分解为X-X-XXX-X-X,意义如下:

S:表示SpinPoint家族;

V:表示转速。V代表5400RPM,P代表7200RPM;

600:代表容量,后面一个“0”不看;

3:表示磁头数;

H:表示外部接口。D代表ATA66,H代表Ultra ATA100。

硬盘识别

目前,市面上的硬盘品牌大家已经耳熟能详,规模较大的厂商也无非就是IBM、昆腾(Quantum)、西捷(Seagate)等几家“名牌老字号”,不过,随着硬盘产品的不断推陈出新,对于各品牌硬盘型号的编号大多数用户已经难以解读。

其实,每个厂家的每款硬盘编号都有其一定的内在规律,而每串编号也都代表着硬盘本身特定的含义,而通过这些复杂的编号,用户可以更确切的了解硬盘的各种性能指标,包括接口类型、转速、容量、缓存等。

IBM

IBM的每一个产品又分为多个系列,其硬盘产品的命名方式为:“产品名 系列代号 接口类型 盘片尺寸 转速 容量”。

以Deskstar 22GXP的13.5GB硬盘为例,该硬盘的型号为:DJNA-371350,字母D代表Deskstar产品,JN代表Deskstar 25GP与22GP系列,A代表ATA接口,3代表3英寸盘片,7代表7200RPM产品,最后4位数字为硬盘容量13.5GB。

IBM系列代号(IDE)含义如下:TT=Deskstar 16GP或14GXP;JN=Deskstar 25GP或22GXP;RV=Ultrastar 18LZX或36ZX。 接口类型含义如下:A=ATA,S与U=Ultra SCSI,Ultra SCSI Wide,Ultra SCSI SCA,增强型SCSI,增强扩展型SCSI(SCA),C=Serial Storage Architecture;连续存储体系SCSI,L=光纤通道SCSI。

Maxtor(迈拓)

Maxtor硬盘的编号规则是:“首位 容量 接口类型 磁头数”。Maxtor从钻石四代开始,其首位数字就为9,一直延续至今,因此大家现在能够在市场上见到的Maxtor硬盘其首位数字大多数都是9。

另外,比较特殊的是Maxtor编号中有磁头数这一概念,因为Maxtor硬盘是大打单碟容量的发起人,所以其硬盘的型号中要将单碟容量的磁头数体现出来。单碟容量=2×硬盘总容量/磁头数,以金钻三代(DiamondMax Plus6800)10.2GB的硬盘为例说明:该硬盘型号为9U3,9是首位,是容量,U是接口类型UDMA/66,3代表该硬盘有3个磁头,也就是说其中的一个盘片是单面有数据,这个单碟容量是2X10.2/3=6.8GB。Maxtor硬盘接口类型字母含义:A=PIO模式,D=UDMA/33模式,U=UDMA/66模式。

Seagate(希捷)

希捷的硬盘系列从低端到高端的产品名称分别为:U4系列、Medalist(金牌)系列、U8系列、Medalist Pro(金牌Pro)系列、Barracuda(酷鱼)系列、Barracuda II(酷鱼 II)系列、Barracuda III(酷鱼 III)系列。其中Medalist Pro、Barracuda(酷鱼)系列、Barracuda II(酷鱼 II)系列与Barracuda III(酷鱼 III)系列是7200RPM的产品,其他的是5400RPM的产品。

硬盘的型号均以ST开头,现以酷鱼10.2GB硬盘为例说明。该硬盘的型号是:ST310220A,在ST后第一位数字是代表硬盘的尺寸,3就是该硬盘用3.5英寸的盘片,3后面的1022代表的是该硬盘的格式化容量是10.22GB,最后一位数字0是代表7200RPM产品。这一点不要与希捷以前的入门级产品Medalist ST38240A混淆。大多数希捷的Medalist Pro系列,以0结尾的产品均代表7200RPM硬盘,其他数字结尾(包括1、2)代表5400RPM产品。位于型号最后的字母是硬盘的接口类型。希捷硬盘的接口类型字母含义如下: A=ATA UDMA/33或UDMA/66 IDE接口; 为笔记本电脑专用的ATA接口硬盘; W为Ultra Wide SCSI,其数据传输率为40MB/s; N为Ultra Narrow SCSI,其数据传输率为20MB/s; 而ST34501W/FC和ST19101N中的FC(Fibre Channel)表示光纤通道,可提供高达100MB/s的数据传输率,并且支持热拔插。

Quantum(昆腾)

昆腾硬盘的型号一般在盘体的条形标记上,可以在硬盘接口附近的外盘盖上找到。以EX64A012为例,其前两位的字母时表示硬盘类型,该例中EX指火球EX系列。第三四位的数字表示次硬盘的容量。第五位的字母是表示接口类型。接口字母的不同含义是这样的:A=ATA(IDE),S=SCSI,50-pin Sigle Ended;W=SCSI Wide,68-pin Sigle Ended;D=SCSI Wide,68-pin Differential。

xjl465008408您好!欢迎共同讨论!有空到CSDN,365testing,测评网看看。

中奖U盘 一半是CD驱动器F: 一半是可移动磁盘G: 如何把CD驱动器格了他

IDE primary master [NONE]

IDE primary sle [NONE]

IDE secondry master [光驱设备名称]

IDE secondry sle [NONE]

吧?

那是因为你的BIOS里面的设置的原因

设置的NONE他显示的就当然是NONE了

什么样的“坏硬盘”可修复

U盘里边有AUTO开头的文件,找到他删除或者编辑一下

另外一种,把时边自带的文件(包括隐藏的全删除)

目的不要运行CD驱动器F,然后用分区魔术师(这个网上有下)删除原有的F盘分区,再合并成一个盘,在格式化

还不行的话,就找个量产工具(多找几个试),重新刷一下

还有你还没说是什么牌子的呢你不会安装了他们送的光盘里的东西了吧

有的话干掉它,因当是可以的了,上述是我多年的经验,还不行没办法了

我快吐血了

电脑开机自检,说c盘需要检查。自检到11%就不动了。

通常我们可以修复的“坏硬盘”有几种情况:

1、引导出错,不能正常启动的。这种情况未必是“坏”,通常清除MBR,再重新分区就有70%好。如若不行,应归入第三类。

2、可正常分区,可格式化,但扫描发现有“B”标记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出坏道

”。这里可不分“物理坏道”或“逻辑坏道”,“B”数量少的话(少于100个),基本上有80%可以修复为“好硬盘”。这种情况出需用一些通用的维修软件就可以解决。

3、不可正常分区,或分区完后格式化不了。这种情况要用到专业维修软件,视不同的牌子,修复率不同。一般达到50%左右。

4、通电后不转。这种情况一般是电路板故障,换掉电路板IC或整个电路板换掉即可。起转后视不同情况另做处理,60%以上是全好了,但有部分可能同时还有其他几类故障。

5、自检声正常,BIOS认不到盘。这是多种可能原因造成,如果是电路板接口问题则修电路板;如果是硬盘进入内部保护模式,则需用专业软件切换。Fujitsu硬盘出这种问题较多,修复率约90%。

6、通电后磁头声敲击不止。这种情况多是因为磁头损坏,但也有不是磁头损坏的。前者若非挽救数据就不必要更换磁头修复,而后者还有50%机会可以挽救。

7、通电后噪音大。除了少部分可以通过校正主轴解决外,一般不修。

8、遗忘密码。大部分的硬盘可以设密码保护,如不慎忘记密码,是极难解开的。不过办法还是有的,大部分牌子硬盘都可以用专业软件去除密码保护。

另外,有些硬盘受破坏严重,坏扇区太多(有的盘不可超过3000,有的则不可超过8000,有些却允许超过10000),解决办法是切除有问题的磁头,或降低容量,同时更改型号,也算是一个可用的“好硬盘”。这样可以大大提高修复率!

那么,修后的“好硬盘”与未修过的硬盘有何区别?答曰:对用户来说感觉不到任何区别,非专业人士看不出区别!因为用的就是厂家技术来修复,厂家技术员也未必看得出区别所在!

移动硬盘低格工具是什么

1.坏扇区(也称缺陷扇区)

指不能被正常访问或不能被正确读写的扇区。一般表现为:高级格式化后发现有“坏簇(Bad Clusters);用SCANDISK等工具检查发现有“B”标记;或用某些检测工具发现有“扇区错误提示”等。

一般每个扇区可以记录512字节的数据,如果其中任何一个字节不正常,该扇区就属于缺陷扇区。每个扇区除了记录512字节的数据外,另外还记录有一些信息:标志信息、校验码、地址信息等,其中任何一部分信息不正常都导致该扇区出现缺陷。

多数专业检测软件在检测过程中发现缺陷时,都有类似的错误信息提示,常见的扇区缺陷主要有几种情况:

①校验错误(ECC uncorrectable errors,又称ECC错误)。系统每次在往扇区中写数据的同时,都根据这些数据经过一定的算法运算生成一个校验码(ECC=Error Correction Code),并将这个校验码记录在该扇区的信息区内。以后从这个扇区读取数据时,都会同时读取其校检码,并对数据重新运算以检查结果是否与校检码一致。如果一致,则认为这个扇区正常,存放的数据正确有效;如果不一致,则认为该扇区出错,这就是校验错误。这是硬盘最主要的缺陷类型。导致这种缺陷的原因主要有:磁盘表面磁介质损伤、硬盘写功能不正常、校验码的算法差异。

②IDNF错误(sector ID not found),即扇区标志出错,造成系统在需要读写时找不到相应的扇区。造成这个错误的原因可能是系统参数错乱,导致内部地址转换错乱,系统找不到指定扇区;也有可能是某个扇区记录的标志信息出错导致系统无法正确辨别扇区。

③AMNF错误(Address Mark Not Found),即地址信息出错。一般是由于某个扇区记录的地址信息出错,系统在对它访问时发现其地址信息与系统编排的信息不一致。

④坏块标记错误(Bad block mark)。某些软件或程序可以在部分扇区强行写上坏块标记,让系统不使用这些扇区。这种情况严格来说不一定是硬盘本身的缺陷,但想清除这些坏块标记却不容易。

2.磁道伺服缺陷

现在的硬盘大多用嵌入式伺服,硬盘中每个正常的物理磁道都嵌入有一段或几段信息作为伺服信息,以便磁头在寻道时能准确定位及辨别正确编号的物理磁道。如果某个物理磁道的伺服信息受损,该物理磁道就可能无法被访问。这就是“磁道伺服缺陷”。一般表现为,分区过程非正常中断;格式化过程无法完成;用检测工具检测时,中途退出或死机,等等。

3.磁头组件缺陷

指硬盘中磁头组件的某部分不正常,造成部分或全部物理磁头无法正常读写的情况。包括磁头磨损、磁头接触面脏、磁头摆臂变形、音圈受损、磁铁移位等。一般表现为通电后,磁头动作发出的声音明显不正常,硬盘无法被系统BIOS检测到;无法分区格式化;格式化后发现从前到后都分布有大量的坏簇,等等。

4.系统信息错乱

每个硬盘内部都有一个系统保留区(service area),里面分成若干模块保存有许多参数和程序。硬盘在通电自检时,要调用其中大部分程序和参数。如果能读出那些程序和参数模块,而且校验正常的话,硬盘就进入准备状态。如果某些模块读不出或校验不正常,则该硬盘就无法进入准备状态。一般表现为,PC系统的BIOS无法检测到该硬盘或检测到该硬盘却无法对它进行读写操作。如某些系列硬盘的常见问题:美钻二代系列硬盘通电后,磁头响一声,马达停转;Fujitsu MPG系列在通电后,磁头正常寻道,但BIOS却检测不到;火球系列,系统能正常认出型号,却不能分区格式化;Western Digital的EB、BB系列,能被系统检测到,却不能分区格式化,等等。

5.电子线路缺陷

指硬盘的电子线路板中部分线路断路或短路,某些电气元件或IC芯片损坏等。有部分可以通过观察线路板发现缺陷所在,有些则要通过仪器测量后才能确认缺陷部位。一般表现为硬盘在通电后不能正常起转,或者起转后磁头寻道不正常,等等。

6.综合性能缺陷

有些硬盘在使用过程中部分芯片特性改变;或者有些硬盘受震动后物理结构产生微小变化(如马达主轴受损);或者有些硬盘在设计上存在缺陷……最终导致硬盘稳定性差,或部分性能达不到标准要求。一般表现为,工作时噪音明显增大;读写速度明显太慢;同一系列的硬盘大量出现类似故障;某种故障时有时无等等。

二、厂家处理缺陷的方式

厂家如何保证新硬盘不会被检测到缺陷呢?返修的硬盘又如何处理缺陷呢?首先,让我们来认识硬盘工厂的一些基本处理流程:

1.在生产线上装配硬盘的硬件部分,用特别设备往盘片写入伺服信号(Servo write)。

2.将硬盘的系统保留区(service area)格式化,并向系统保留区写入程序模块和参数模块。系统保留区一般位于硬盘0物理面的最前面几十个物理磁道。写入的程序模块一般用于硬盘内部管理,如低级格式化程序、加密解密程序、自监控程序、自动修复程序等等。写入的参数多达近百项:如型号、系列号、容量、口令、生产厂家与生产日期、配件类型、区域分配表、缺陷表、出错记录、使用时间记录、S.M.A.R.T表等等,数据量从几百KB到几MB不等。有时参数一经写入就不再改变,如型号、系列号、生产时间等;而有些参数则可以在使用过程中由内部管理程序自动修改,如出错记录、使用时间记录、S.M.A.R.T记录等。也有些专业的维修人员可以借助专业的工具软件,随意读取、修改写入硬盘中的程序模块和参数模块。

3.将所使用的盘片表面按物理地址全面扫描,检查出所有的缺陷磁道和缺陷扇区,并将这些缺陷磁道和缺陷扇区按实际物理地址记录在永久缺陷列表(P-list:Permanent defect list)中。这个扫描过程非常严格,能把不稳定不可靠的磁道和扇区也检查出来,视同缺陷一并处理。现在的硬盘密度极高,盘片生产过程再精密也很难完全避免缺陷磁道或缺陷扇区。一般新硬盘的P-list中都有少则数十,多则上万个缺陷记录。P-list是保留在系统保留区中,一般用户是无法查看或修改的。有些专业的维修人员借助专业的工具软件,可以查看或修改大部分硬盘中的P-list。

4.系统调用内部低级格式化程序,根据相应的内部参数进行内部低级格式化。在内部低级格式化过程中,对所有的磁道和扇区进行编号、信息重写、清零等工作。在编号时,用跳过(skipped)的方法忽略掉记录在P-list中的缺陷磁道和缺陷扇区,保证以后用户不会也不能使用到那些缺陷磁道和缺陷扇区。因此,新硬盘在出售时是无法被检测到缺陷的。如果是返修的硬盘,一般就在厂家特定的维修部门进行检测维修。

什么是硬盘的磁道和扇区?磁道是磁盘一个面上的单个数据存储圆圈。如果将磁道作为一个存储单元,从数据管理效率来看实在是太低了,因此,磁道被分成若干编上号的区域,称之为扇区。这些扇区代表了磁道的分段(如图)。在PC系统中,通过标准格式化的程序产生的扇区容量都为512字节。这里大家需注意的是“扇区”与“簇”的关系,“簇”是操作系统在读或写一个文件时能处理的最小磁盘单元,一个簇等于一个或多个扇区。

硬盘各部位常见故障汇总

1)硬盘的供电:硬盘的供电取自主机的开关电源,四个接线柱的电压分别为:红色为正5V,黑色为地线,**为正12V,通过线性电源变换电路,变换为硬盘正常工作的各种电压。硬盘的供电电路如果出现问题,会直接导致硬盘不能工作。故障现象往往表现为不通电、硬盘检测不到、盘片不转、磁头不寻道等。供电电路常出问题的部位是:插座的接线柱、滤波电容、二极管、三极管、场效应管、电感、保险电阻等。

2)接口:接口是硬盘与计算机之间传输数据的通路,接口电路如出现故障可能会导致硬盘检测不到、乱码、参数误认等现象。接口电路常出故障的部位是接口芯片或与之匹配的晶振坏、接口插针断或虚焊或脏污、接口排阻损坏,部分硬盘的接口塑料损坏导致厂家不予保修。

3)缓存:用于加快硬盘数据传输速度,如出现问题可能会导致硬盘不被识别、乱码、进入操作系统后异常死机等现象。

4)BIOS:用于保存与硬盘容量、接口信息等,硬盘所有的工作流程都与BIOS程序相关,通断电瞬间可能会导致BIOS程序丢失或紊乱。BIOS不正常会导致硬盘误认、不能识别等各种各样的故障现象。

5)磁头芯片:贴装在磁头组件上,用于放大磁头信号、磁头逻辑分配、处理音圈电机反馈信号等,该芯片出现问题可能会出现磁头不能正确寻道、数据不能写入盘片、不能识别硬盘、异响等故障现象。

6) 前置信号处理器:用于加工整理磁头芯片传来的数据信号,该芯片如出现问题可能会出现不能正确识别硬盘的故障现象。

7)数字信号处理器:用于处理前置信号处理器传过来的数据信号,并对该信号解码或接收计算机传过来的数据信号,并对该信号进行编码。

8)电机驱动芯片:用于驱动硬盘主轴电机和音圈电机。现在的硬盘由于转速太高导致该芯片发热量太大而损坏,据不完全统计,70% 左右的硬盘电路路障是由该芯片损坏引起。

9)盘片:用于存储硬盘数据,轻微划伤时可通过软件按一定的算法解码纠错,严重划伤时,数据不可恢复。

10)主轴电机:用于带动盘片高速旋转,现在的硬盘大多使用液态轴承马达,精度极高,剧烈碰撞后可能会使间隙变大,读取数据变得困难、异响或根本检测不到硬盘。该故障现象需用专用设备才能读取里面的数据。

11)磁头:用于读取或写入硬盘数据,受到剧烈碰撞时易于损坏,导致不认硬盘。硬盘受到碰撞后受损可能性更大的是磁头。

12)音圈电机:闭环控制电机,用于把磁头准确定位在磁道上。该电机较少损坏。

13)定位卡子:用于使磁头停留在启停区,IBM等系列的硬盘的卡子易错位,导致磁头不能正常寻道。在无开盘维修条件的情况下,可按一定的角度适当敲击硬盘,使卡子回复到正确位置。

硬盘基础知识

一、容量

容量恐怕是最能体现硬盘发展速度的了,从当初IBM发布世界上第一款5MB容量的硬盘到现在,硬盘的容量已经从几十、几百MB增加到了上百GB,硬盘容量的增加主要通过增加单碟容量和增加盘片数来实现。单碟容量就是硬盘盘体内每张盘片的最大容量,每块硬盘内部有若干张碟片,所有碟片的容量之和就是硬盘的总容量。比如希捷酷鱼Ⅳ 60GB硬盘,其单碟容量为40GB,由两张碟片组成,其中一张为40GB(双面)、另一张为20GB(单面)。

1、 硬盘的发展突破了多次容量限制

单碟容量的增长可以带来三个好处:第一是硬盘容量的提高。由于硬盘盘体内一般只能容纳4到5张碟片,所以硬盘总容量的增长只能通过增加单碟容量来实现;二是传输速度的增加,因为盘片的表面积是一定的,那么只有增加单位面积内数据的存储密度。这样一来,磁头在通过相同的距离时就能读取更多的数据,对于连续存储的数据来说,性能提升非常明显;三是成本下降。举例来讲,同样是40GB的硬盘,若单碟容量为10GB,那么需要4张盘片和8个磁头,要是单碟容量上升为20GB,那么需要2张盘片和4个磁头,对于单碟容量达40GB的硬盘来说,只要1张盘片和2个磁头就够了,能够节约很多成本。目前硬盘单碟容量正在飞速增加,但硬盘的总容量增长速度却没有这么快,这正是增加单碟容量并减少盘片数的结果,出于成本和价格两方面的考虑,两张盘片是个比较理想的平衡点。

不过单碟容量的飞速增加也带来了两个问题:首先是AMR(Anisotropic Magneto Resistive,各项异性磁阻)的薄膜的电阻变化量有一定限度,所以AMR磁头的灵敏度也存在极限—— 476Mbit~794Mbit/平方厘米;其次是硬盘的总容量受到28bit寄存器的限制,最多只能达到137.4GB。

2、GMR巨磁阻磁头

GMR(Giant Magneto Resistive,巨磁阻)磁头与AMR磁头一样,核心是一片特殊金属材料,其电阻随磁场的变化而变化。磁阻元件连接着一个十分敏感的放大器,可以测出微小的电阻变化,通过这种微小的变化就可以读出盘片上记录的数据。只不过GMR磁头使用了磁阻效应更好的材料和多层薄膜结构,比AMR磁头更为敏感,相同的磁场变化能引起更大的电阻值变化,从而实现更高的存储密度,GMR磁头的存储密度能够达到1.55Gbit~6.2Gbit/平方厘米以上。

3、Big Drives

硬盘的容量及扇区地址与三个方面息息相关:柱面数(Cylinder)、磁头数(Head)和扇区数(Sector),统称CHS。这三个数值的寄存器位数决定了硬盘的最大容量,目前这3个寄存器的位数分别为16bit、8bit、4bit,总计28bit。这样即使是通过LBA寻址方式,也只能访问268,435,455个扇区,按每扇区512字节计算,总容量约为137.4GB。鉴于此种状况,迈拓(Maxtor)提出了一种叫做Big Drives的解决方案,为CHS的每个数值分配了一个16bit的寄存器,一共48bit,这样算来通过LBA寻址方式就能访问281,474,6,710,655个扇区,最大容量高达144PetaByte,合144,000,000GB。

二、转速

转速是指硬盘内盘片转动的速度,单位为RPM(Round Per Minute,转/分钟),有时也简写成“转”。目前市场上IDE硬盘的转速主要分5400RPM和7200RPM两种,当初昆腾曾经推出过两个转速分别为4400RPM和4500RPM的硬盘系列——lct15和lct20,但由于价格及发热量并没有比5400RPM硬盘降低多少,而性能却有所下降,因此没能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同。

从测试及实际应用等各个方面来看,5400RPM硬盘和7200RPM硬盘之间确实存在着一定性能差距,不过7200RPM硬盘的发热量、噪音以及性价比等方面均比5400RPM硬盘略逊一筹,而且现在的应用软件对于硬盘速度的要求并不很高,5400RPM硬盘完全能够满足绝大多数普通家庭的需要。况且随着单碟容量大幅度提升,转速对硬盘整体性能的影响已经不像以前那么大了,当初希捷U6系列硬盘推出之时,高达40GB的单碟容量使它在持续传输率等方面甚至比部分7200RPM的硬盘还要强。所以今后IDE硬盘的转速仍然会保持在现在的水平并维持一段时间。

三、缓存

缓存(Cache Buffer)的大小也是影响硬盘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硬盘的缓存主要起三种作用:一是预读取。当硬盘受到CPU指令控制开始读取数据时,硬盘上的控制芯片会控制磁头把正在读取的簇的下一个或者几个簇中的数据读到缓存中(由于硬盘上数据存储时是比较连续的,所以读取命中率较高),当需要读取下一个或者几个簇中的数据的时候,硬盘则不需要再次读取数据,直接把缓存中的数据传输到内存中就可以了,由于缓存的速度远远高于磁头读写的速度,所以能够达到明显改善性能的目的;二是对写入动作进行缓存。当硬盘接到写入数据的指令之后,并不会马上将数据写入到盘片上,而是先暂时存储在缓存里,然后发送一个“数据已写入”的信号给系统,这时系统就会认为数据已经写入,并继续执行下面的工作,而硬盘则在空闲(不进行读取或写入的时候)时再将缓存中的数据写入到盘片上。虽然对于写入数据的性能有一定提升,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安全隐患——如果数据还在缓存里的时候突然掉电,那么这些数据就会丢失。对于这个问题,硬盘厂商们自然也有解决办法:掉电时,磁头会借助惯性将缓存中的数据写入零磁道以外的暂存区域,等到下次启动时再将这些数据写入目的地;第三个作用就是临时存储最近访问过的数据。有时候,某些数据是会经常需要访问的,硬盘内部的缓存会将读取比较频繁的一些数据存储在缓存中,再次读取时就可以直接从缓存中直接传输。

硬盘缓存的大小决定了可存放数据的多少,但并不是说缓存越大性能就一定越好。目前主流硬盘的缓存多在2MB左右,没有配备更大容量的缓存主要是出于缓存算法的考虑,更大容量的缓存需要更有效率的算法,否则性能不会有多大提升。当然更大的缓存也是未来硬盘的一个发展方向,西部数据(WD)就推出了一款缓存容量高达8MB的硬盘产品,其性能表现请参考后面的评测部分文章,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硬盘的型号

硬盘的型号是很多消费者难以把握的,部分JS简单地更换包装盒就能将产品卖到更高的价钱。更为棘手的是,诸如转速、缓存容量、接口等技术指标在使用时很难立即感受出来,因此很多上当受骗的消费者还被蒙在鼓里。其实,只要我们掌握硬盘编号的规则,分辨不同产品是很容易的。

1. Seagate

Seagate硬盘的编号比较简单,而且提供的信息很少。以编号为ST340016A的酷鱼IV 40GB硬盘为例,其编号可以分解为ST-X-XXXXX-X,意义如下:

ST代表希捷硬盘;

3代表是3.5英寸硬盘;

40016代表容量为40016MB;

A代表为ATA接口,如果是Serial-ATA接口,那么此处为AS。

很明显,我们无法通过编号来区别Seagate硬盘的具体类型。对此,我们唯一的办法也只能通过产品表面的标识进行辨认,好在Seagate的标识还是相当清楚。

2. Maxtor

相对而言,Maxtor的硬盘编号就要清晰得多。其编号由4部分组成:产品型号+硬盘容量+接口类型+磁头数。以编号为6Y080L1的金钻九代为例,我们将其分解为XX-XXX-X-X,意义如下:

6Y:表示产品型号。4D/4K/4G代表星钻三代,4R代表星钻四代,2B代表美钻二代,6L代表金钻七代,6E代表金钻八代,6Y代表金钻九代;

080:表示硬盘容量,单位是GB;

L:表示缓存容量、接口及主轴马达类型。H代表ATA100接口、2MB缓存,J代表 ATA133接口、2MB缓存并使用滚珠轴承马达,L代表ATA133接口、2MB缓存并使用液态轴承马达,P代表ATA133接口、8MB缓存并使用液态轴承马达,M代表Serial-ATA接口、8MB缓存并使用液态轴承马达。

1:表示磁头数。

3. WD

WD硬盘的编号结构简单而且信息丰富。如WD1800JB可以分解为XX-XXXX-X-X,意义如下:

WD:表示WD硬盘;

1800:表示容量,后面一个“0”不看;

J:表示表示转速及缓存容量。A代表5400RPM、2MB缓存;B代表7200RPM、2MB缓存;J代表7200RPM、8MB缓存;

B:表示外部接口。A代表ATA66,B代表Ultra ATA100。

4. 三星

三星硬盘的标号也很简单,以SV6003H为例,可以分解为X-X-XXX-X-X,意义如下:

S:表示SpinPoint家族;

V:表示转速。V代表5400RPM,P代表7200RPM;

600:代表容量,后面一个“0”不看;

3:表示磁头数;

H:表示外部接口。D代表ATA66,H代表Ultra ATA100。

硬盘识别

目前,市面上的硬盘品牌大家已经耳熟能详,规模较大的厂商也无非就是IBM、昆腾(Quantum)、西捷(Seagate)等几家“名牌老字号”,不过,随着硬盘产品的不断推陈出新,对于各品牌硬盘型号的编号大多数用户已经难以解读。

其实,每个厂家的每款硬盘编号都有其一定的内在规律,而每串编号也都代表着硬盘本身特定的含义,而通过这些复杂的编号,用户可以更确切的了解硬盘的各种性能指标,包括接口类型、转速、容量、缓存等。

IBM

IBM的每一个产品又分为多个系列,其硬盘产品的命名方式为:“产品名+系列代号+接口类型+盘片尺寸+转速+容量”。

以Deskstar 22GXP的13.5GB硬盘为例,该硬盘的型号为:DJNA-371350,字母D代表Deskstar产品,JN代表Deskstar 25GP与22GP系列,A代表ATA接口,3代表3英寸盘片,7代表7200RPM产品,最后4位数字为硬盘容量13.5GB。

IBM系列代号(IDE)含义如下:TT=Deskstar 16GP或14GXP;JN=Deskstar 25GP或22GXP;RV=Ultrastar 18LZX或36ZX。 接口类型含义如下:A=ATA,S与U=Ultra SCSI,Ultra SCSI Wide,Ultra SCSI SCA,增强型SCSI,增强扩展型SCSI(SCA),C=Serial Storage Architecture;连续存储体系SCSI,L=光纤通道SCSI。

Maxtor(迈拓)

Maxtor硬盘的编号规则是:“首位+容量+接口类型+磁头数”。Maxtor从钻石四代开始,其首位数字就为9,一直延续至今,因此大家现在能够在市场上见到的Maxtor硬盘其首位数字大多数都是9。

另外,比较特殊的是Maxtor编号中有磁头数这一概念,因为Maxtor硬盘是大打单碟容量的发起人,所以其硬盘的型号中要将单碟容量的磁头数体现出来。单碟容量=2×硬盘总容量/磁头数,以金钻三代(DiamondMax Plus6800)10.2GB的硬盘为例说明:该硬盘型号为9U3,9是首位,是容量,U是接口类型UDMA/66,3代表该硬盘有3个磁头,也就是说其中的一个盘片是单面有数据,这个单碟容量是2X10.2/3=6.8GB。Maxtor硬盘接口类型字母含义:A=PIO模式,D=UDMA/33模式,U=UDMA/66模式。

Seagate(希捷)

希捷的硬盘系列从低端到高端的产品名称分别为:U4系列、Medalist(金牌)系列、U8系列、Medalist Pro(金牌Pro)系列、Barracuda(酷鱼)系列、Barracuda II(酷鱼 II)系列、Barracuda III(酷鱼 III)系列。其中Medalist Pro、Barracuda(酷鱼)系列、Barracuda II(酷鱼 II)系列与Barracuda III(酷鱼 III)系列是7200RPM的产品,其他的是5400RPM的产品。

硬盘的型号均以ST开头,现以酷鱼10.2GB硬盘为例说明。该硬盘的型号是:ST310220A,在ST后第一位数字是代表硬盘的尺寸,3就是该硬盘用3.5英寸的盘片,3后面的1022代表的是该硬盘的格式化容量是10.22GB,最后一位数字0是代表7200RPM产品。这一点不要与希捷以前的入门级产品Medalist ST38240A混淆。大多数希捷的Medalist Pro系列,以0结尾的产品均代表7200RPM硬盘,其他数字结尾(包括1、2)代表5400RPM产品。位于型号最后的字母是硬盘的接口类型。希捷硬盘的接口类型字母含义如下: A=ATA UDMA/33或UDMA/66 IDE接口; 为笔记本电脑专用的ATA接口硬盘; W为Ultra Wide SCSI,其数据传输率为40MB/s; N为Ultra Narrow SCSI,其数据传输率为20MB/s; 而ST34501W/FC和ST19101N中的FC(Fibre Channel)表示光纤通道,可提供高达100MB/s的数据传输率,并且支持热拔插。

Quantum(昆腾)

昆腾硬盘的型号一般在盘体的条形标记上,可以在硬盘接口附近的外盘盖上找到。以EX64A012为例,其前两位的字母时表示硬盘类型,该例中EX指火球EX系列。第三四位的数字表示次硬盘的容量。第五位的字母是表示接口类型。接口字母的不同含义是这样的:A=ATA(IDE),S=SCSI,50-pin Sigle Ended;W=SCSI Wide,68-pin Sigle Ended;D=SCSI Wide,68-pin Differential

SCSI硬盘

硬盘有坏道,如何低格,修复。求步骤。

用ViVARD清除坏道。先执行执行第3项清零,如果不行再执行第2项清除物理坏道

1.Surface

test:磁盘表面状况扫描检测;

2.Surface

test

with

remap:激活用保留扇区替代缺陷扇区的功能。现有硬盘中有相当一部分磁盘空间对于用户是隐藏的,隐藏部分包括服务区(固件区)和用于替代缺陷扇区的保留区;

3.Erasing

sectors

or

whole

drive:对扇区或全盘执行清零操作。将每个扇区的所有字节全部置零,并将每个扇区的校验值也写回初始值,这样可以将部分缺陷纠正过来。譬如由于扇区数据与该扇区的校验值不对应,通常就被报告为校验错误(ECC

Error)。如果并非磁介质损伤,清零后就很有可能将扇区数据与该扇区的校验值重新对应起来,而达到“修复”该扇区的功效。这也是为什么通过Erase操作能“修复大量逻辑坏道”的基本原因。

u盘低级格式化工具真有万能的吗-4款工具哪款才是你的菜

_0_2u盘低级格式化工具真有万能的吗

随着闪存技术的成熟,以及容量的越来越大,再加上U盘携带方便、即插即用等优势,U盘可以说成为当今应用最为广泛的存储设备了,然而U盘也有他的不足之处那就是容易损坏,这样大多数用户会偿试着进行对U盘进行高级格式化,但这种方法修复的可能性不大,而用U盘低级格式化是如今修复的最多的办法,如果我们在网上查找这类型的u盘低级格式化工具,很多网站上都有说是万能u盘低级格式化工具,真有万能低格?其实最为稳妥的办法是查看你的U盘是什么控制芯片(设备管理器里是可以查看的),然后下载相应的低格量产工具进行低格,比盲目下载N个u盘低级格式化工具对自己的U盘进行低格来得更有效率。

不管是高格也好还是低格也罢,最终你的U盘数据都将丢失,其实现在的U盘价格越来越低,宝贵的东西不是U盘而是数据(U盘有价、数据无价啊),所以现在很多用户对数据安全这块不是特别的重视,及时做好数据备份才是王道,特别是一些重要的数据更应该做好备份。

1、请注意正常使用U盘,按照正常顺序进行操作,正常插拔,以免造成U盘损坏。

2、修复工具只能够针对U盘的格式化错误做修复,不能修复U盘的物理损坏。

3、使用修复工具会销毁U盘上的所有数据资料,请慎用。

4、只有当U盘无法正常使用时可以尝试修复,一般情况下不要使用。

下面提供几个网上用得较多的u盘低级格式化工具

preformatv3.27绿色中文版

这款u盘低级格式化工具在很多下载站上都有提供,号称在使用多款低格工具无法成功的情况下使用这款成功修复。

Mformat(u盘格式化软件)V1.0汉化绿色版

据说是一款十分不错的U盘修复工具,可以修复U盘能检测到不能读取,能访问但字节为0,或者U盘容量无故变小等问题可以利该款工具进行格式化恢复。

U盘量产失败修复工具(LLFtool)

一款号称为万能的低格工具,同时支持硬盘、移动硬盘、内存卡、U盘等等存储设备

PortFreeProductionProgramV3.27汉化绿色版

PortFreeProductionProgram(简称U3Pro)软件为星梭U盘低级格式化工具也号称是万能修复工具,其实这个修复工具是专门针对用台湾我想科技(后被凯珏科技收购)生产的U盘进行修复,所以如果你的U盘是这家公司生产的那么用这个工具修复成功率会更高。

1、运行u盘启动win8pe防蓝屏版,按回车键确认选择

2、然后依次点击桌面左下角windows图标——分区工具——硬盘低格工具

3、在弹出的许可协议窗口中点击“同意”按钮

4、单击选择需要执行低格操作的硬盘,再点击“继续”按钮

5、接着单击“低级格式化”标签,再点击“格式化这个设备”按钮

6、此时会弹出警告提示窗口,点击“是”按钮确认执行

7、等待硬盘低级格式化操作

8、硬盘低级格式化操作100%完成后,就说明当前硬盘低格成功

移动硬盘低格是什么意思?

低级格式化:简称低格,它是一种最原始,最底层的硬盘处理方式,是一种损耗性操作,会缩短硬盘的寿命,建议不要轻易对硬盘进行低级格式化.只有当硬盘受到外部强磁体,磁场的影响时,或因长期使用,硬盘磁片上由低级格式化划分出来的扇区格式磁性记录部分丢失,从而出现大量坏扇区时,进行低级格式化重新划分扇区可能是个有效的方法.

低级格式化包括:

A.对扇区清零和重写校验值。低格过程中将每个扇区的所有字节全部置零,并将每个扇区的校验值也写回初始值,这样可以将部分缺陷纠正过来。譬如,由于扇区数据与该扇区的校验值不对应,通常就被报告为校验错误(ECCError)。如果并非由于磁介质损伤,清零后就很有可能将扇区数据与该扇区的校验值重新对应起来,而达到“修复”该扇区的功效。这是每种低格工具和每种硬盘的低格过程最基本的操作内容,同时这也是为什么通过低格能“修复大量坏道”的基本原因。另外,DM中的ZeroFill(清零)操作与IBMDFT工具中的Erase操作,也有同样的功效。

B.对扇区的标识信息重写。在多年以前使用的老式硬盘(如用ST506接口的硬盘),需要在低格过程中重写每个扇区的标识(ID)信息和某些保留磁道的其他一些信息,当时低格工具都必须有这样的功能。但现在的硬盘结构已经大不一样,如果再使用多年前的工具来做低格会导致许多令人痛苦的意外。难怪经常有人在痛苦地高呼:“危险!切勿低格硬盘!我的硬盘已经毁于低格!”

C.对扇区进行读写检查,并尝试替换缺陷扇区。有些低格工具会对每个扇区进行读写检查,如果发现在读过程或写过程出错,就认为该扇区为缺陷扇区。然后,调用通用的自动替换扇区(Automaticreallocationsector)指令,尝试对该扇区进行替换,也可以达到“修复”的功效。

D.对所有物理扇区进行重新编号。编号的依据是P-list中的记录及区段分配参数(该参数决定各个磁道划分的扇区数),经过编号后,每个扇区都分配到一个特定的标识信息(ID)。编号时,会自动跳过P-list中所记录的缺陷扇区,使用户无法访问到那些缺陷扇区(用户不必在乎永远用不到的地方的好坏)。如果这个过程半途而废,有可能导致部分甚至所有扇区被报告为标识不对(SectorIDnotfound,IDNF)。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个编号过程是根据真正的物理参数来进行的,如果某些低格工具按逻辑参数(以16heads63sector为最典型)来进行低格,是不可能进行这样的操作。

E.写磁道伺服信息,对所有磁道进行重新编号。有些硬盘允许将每个磁道的伺服信息重写,并给磁道重新赋予一个编号。编号依据P-list或TS记录来跳过缺陷磁道(defecttrack),使用户无法访问(即永远不必使用)这些缺陷磁道。这个操作也是根据真正的物理参数来进行。

F.写状态参数,并修改特定参数。有些硬盘会有一个状态参数,记录着低格过程是否正常结束,如果不是正常结束低格,会导致整个硬盘拒绝读写操作。

西数硬盘低格工具有没有?

你可以使用WDDLG工具向西数移动硬盘进行低格格式化。

你可以浏览西部数据中文官方网站,点击[支持]。

在右方的知识库搜索格子里输入[6776],以寻找有关使用WDDLG进行低级格式化。

希望以上资讯能够帮助你。

金士顿TC58NC6690G1F/SK6211

SCSI的意思是指小型计算机接口方式,普通计算机只要增加一个PCI的SCSI卡就可以随意接驳SCSI盘了,如果是要用SCSI盘做C盘启动,只要在主办的CMOS设置里把第一启动设置成SCSI就可以了。对主办和其他周边没什么特别要求。也不影响其他IDE设备的同时使用。一个双通的SCSI就可以接驳多达30个同速度的盘,一个单通160的SCSI卡可以接15个同速度的盘。而彼此不影响速度,且只占用一个IRQ。和普通IDE硬盘比较总结几点优势:

1.SCSI可支持多个设备,SCSI-2(Fast SCSI)最多可接7个SCSI设备,ULTRA2和ULTRA3的双通可接30个SCSI设备。单通到15个盘。也就是说,所有的设备只需占用一个IRQ,同时SCSI还支持相当广的设备,如CD-ROM、DVD、CDR、硬盘、磁带机、扫描仪等。

2.SCSI还允许在对一个设备传输数据的同时,另一个设备对其进行数据查找。这就可以在多任务操作系统如Linux、Windows NT中获得更高的性能。

3.SCSI占用CPU极低,确实在多任务系统中占有着明显的优势。由于SCSI卡本身带有CPU,可处理一切SCSI设备的事务,在工作时主机CPU只要向SCSI卡发出工作指令,SCSI卡就会自己进行工作,工作结束后返回工作结果给CPU, 在整个过程中,CPU均可以进行自身工作。

4.SCSI设备还具有智能化,SCSI卡自己可对CPU指令进行排队,这样就提高了工作效率。在多任务时硬盘会在当前磁头位置,将邻近的任务先完成,再逐一进行处理。

5.现在最快的SCSI总线有320MB/s的带宽,这要求使用一个64位的66MHz(166MHZ)的PCI插槽,但在普通PC机中也能达到的最大速度为133MB/s,

(以上1-5点是转贴的,对方错误的地方我做了些修改)

6。现在高端SCSI盘,10K/15K的单盘速度测试已经接近或超过2个7200转主流IDE硬盘RAIDO的方式了。但SCSI盘也分档次,一般型号越新越快,噪音和温度也控制越好。比如SEATE做的豹子系列以代数来分,有豹子1-7代,型号尾数代表代数,比如ST318705LC代表豹子5代18G,C代表80针服务器热拔查,如果是W结尾代表是68针。最新一万五千转的STX15 型号也是一样,比如ST336752LW 代表36G X15 2代。豹子以前的盘是酷鱼系列7200转的SCSI盘。FUJITSU做的SCSI硬盘以速度快而安静又低温而闻名。外表较SEATE温柔,有亲和力,符合她的特点。主流型号以英文字母最后一位的排序为档次区分,和SEATE略有不同。MAN318MC代表MAN18G 80针,如果是MAN318MP代表是18G 68针。先有MAH,再有MAJ,后有MAN,最后有MAM。MAN和MAM是最新高端盘,配备8MB缓冲,其中MAM是15K转的,和X15II相当。

7。较新的SCSI硬盘在接口方式上只有种------68针和80针(老式盘有50针的方式,这点早期玩SCSI的最清楚,有朋友还在用)。80针的设计原理是直接提供给服务器的热拔插模组的,支持热拔插。68针是面向普通PC用户的,不支持直接热拔插。80针的盘同样可以用到在普通台式机上(这也是我是使用和推广的方式),只需要增加一个80转68的LVD转接头就可以了,偶尔停电或不小心热拔插了也不用担心。转接头一定要质量好的,否则即使是U160的盘也变成40MB了,当然质量和价格是成正比的。普通头子也有,是SE方式的40MB,从外观上往往普通SE的转接头和LVD的转接头没太大区别,唯一可靠的办法是接上盘后使用,2个判断指标,一是看显示的速度,二是看测试的数据。有些人担心通过转接会影响速度,但实际测试结果是一样的。

8。SCSI和IDE比在设置上稍微复杂点,如果一个通道上接2个以上的盘就需要分配ID了,就象几兄弟要排队。不然就一个盘都识别不了。80针盘的跳线法是在转接头上进行的。68针的盘是在硬盘盘体上的跳线上进行的。如果只接一个硬盘。就不需要进行跳线的。IDO是默认是启动的盘,其他ID是非启动盘。SCSI通道要默认占用一个ID7。SCSI通道都会自动终结,不需要另外终结也可以教稳定使用。但在SCSI盘这头给于一个终结信号是稳妥可靠的,所以高档LVD线揽都有多头,在末端配备终结器,分固定终结器和活动终结器。

9。所谓LVD是指低电压传输方式,因为要实现80/160的理论速度,必须是LVD方式,英文这样写的:Low Voltage Differential ,LVD分80MB和160MB。LVD是以2条信号线为一组进行信号传输的,其中一条处于高电位,另一条处于低电位。想让接收信号的一方识别电位的改变,就必须对两条线分别施加高、低电压。这种方式在双方都受到干扰时,能够将干扰部分互相抵消而保持正常的数据传输,同时还扩大了信号的可识别临界范围。但LVD方式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必须保证两条线与干扰源的距离相等,所以两条信号线必须捆绑在一起(就象局域网中使用的双绞线一样)。真正的LVD用扁平线应该是双绞型的,至于有些U160扁平线纯粹是出于节约成本的目的。使用它后,尽管也有可能正常工作,但将无法保障25m的可接线长度。

10。双U160LVD通道SCSI和单U160LVD通道SCSI的区别:双160是2个160并行通道,可每个通道接拨1-15个U160盘,而单U160卡是一个U160通道,另一个是40MB的通道。2着不是一个档次的,一般双通卡比单通卡要贵不少。

11。说了这样多,好像比较复杂,其实简单的说就是要用LVD的SCSI卡 + LVD的SCSI盘 + LVD的线 就可以组成你理想中的快速,稳定,耐用的SCSI系统,尤其做音频,和非编的人非得使用SCSI盘才能保证不掉桢。使用IDE来非编是件很痛苦甚至是无法完成的事。

12。那么普通玩家用SCSI的有哪些突出的可以感受到的好处呢?

A。在移动拷贝数据的时候,可以明显感觉到比IDE反应快。举例说明:拷贝一个460MB的文件到SCSI盘只花费约10多秒的时间。

B。我们都知道做系统用的C盘有着频繁的数据查找和读写,产生碎片和不连续空间,实践表明IDE盘在系统使用时间久了(比如一个月不整理碎片和空间)就会明显感觉系统响应时间变慢,而SCSI做系统盘之后这样的感觉几乎不再有啦!

C。可以同时做很多事情,有没有试过同时听MP3,玩Q3/CS,后台还在开2,3个拷贝窗口和数个IE窗口呢?比较明显的感觉是在分区间拷贝大文件时,SCSI的优势和速度就表现得淋漓尽侄了。

D。不过要说明的是,如果单纯从装系统所用的时间或启动系统所用的时间上来比较SCSI和IDE的优劣,那你得到的结果会让你失望,因为往往SCSI比7200转的IDE盘在这点上要慢一点,除非是最新的15K盘。那些仅仅注重这2点的人建议不要购买SCSI。我们的做法一般都是拿SCSI盘做系统,同时使用IDE做备份盘。当然你如果钱多抛弃IDE盘也没人指责你,SCSI虽然比IDE贵了不少,但物有所值,尤其适合重载工作的场合,比如网吧。何况现在全新的二手SCSI设备大约只有行货一半。呵呵。

13。购买SCSI盘要注意区分老型号的厚盘或老型号的薄盘,这类盘价格便宜往往让你心动。即使是薄盘也会让你失望。淘汰盘有部分是厚盘,相当于2个IDE堆砌起来还要高点,有的虽然也是U160接口,4MB缓存,但速度就别指望很快了。尤其是噪音,我见过IBM那种U160厚盘,在已经有思想准备的情况下还是给吓了一大跳,那个噪音估计比美国的长弓阿伯奇战斗直升机的声音有大没小,整个桌面都在震动,好在价格便宜,36G的他只卖360元。说到噪音,FUJITSU在这方面是老大!他的MAJ/MAN/MAM系列的工作噪音和安静的IDE硬盘一样,很多时候我分辨不出究竟是IDE的声音还是SCSI盘的声音。新型SCSI都和IDE硬盘一样大小厚薄的,不同的是SCSI的外观比较眩!电路板更是IDE没法比的,多了缓存芯片,CPU,大量的高档坦电等。其次是品牌的考虑,做SCSI的厂家并不多,时间久了,形成了对SCSI优劣的一个心里定势。希捷,富士通,昆腾,日立是主要的大制造商,惠普,康柏,戴尔等其他品牌的服务器SCSI盘多为他们的OEM盘。其中以希捷和富士通的最多,他们是老大。IBM自己有做SCSI盘,典型代表是ULTRA STAR DDYS系列,在性能和温度噪音控制上并不如SCSI的老大,坏盘率也比较高点。

以上总结纯属个人体会和经验。有不对之处请指教,相互探讨,我的目的就是要“把高高在上的SCSI普及到老百姓家~!都来感受SCSI的魅力” ^^

一片双通160卡+ 4个ESERVER豹子 18G的工作时的状态,里面同时有其他PCI设备包括声卡显卡等,还有个30G的IDE硬盘,所用的主办不过是片用SD内存的VIA KT133A的主办。但这样的SCSI系统比用P4 2。4GA + 两个7200转的IDE RAIDO方式还强劲!

安装SCSI的必备知识和驱动下载:[推荐]

开篇特别提示:普通用户严禁使用SCSI卡自身的BIOS里自带的FORMAT 功能,它是属于低级格式化,使用后99%以上的SCSI盘不可恢复!切忌!切记!

A. 第一次插上卡接好盘后,开机应该有SCSI卡的BIOS检测信息和提示BIOS设置快捷键,一般不需要进入BIOS设置,默认的就是最佳的. 除非你要用SCSI的VERIFY功能检测硬盘是否有物理坏道的时候.

B. 检测搜索15个ID后(如果是双通道卡就会先后搜索2个通道的15个ID),能正确识别出盘的型号,容量,同步速率,带宽模式.

C. 第一次上SCSI做系统前,我们的做法一般是先接好卡,盘,进入以前的老系统,推荐的系统是WINDOWS 2000/XP,在2K/XP里找到卡的驱动后,用磁盘管理器进行分区和快速格式化. (WIN2K有个强大的磁盘管理器,位置在:在"我的电脑"上点右键----->管理----->磁盘管理.

特别提示: 有不少朋友反映说在系统里找不到新装的SCSI盘,其实原因很简单,不是盘坏了,也不是系统不认盘,是因为系统要经过磁盘的签名和标记后才可以显示在管理器里.这些都是要在磁盘管理起里进行的.

D. 如果是要用SCSI做系统启动,主要在用2K/XP的磁盘管理器快速分区和格式化后记住要激活下要做启动盘的C区,这个原理和DOS下的FDISK一样,需要SET ACTIVE.

E. 除ADAPTEC的产品外,其他如LSI53C1010 INITIO或QLOGIC的 SCSI卡在装2K或XP时,第一次重起后,需要按F6 键,按提示放入事前作好的SCSI的驱动软盘.否则就会出现满屏的蓝屏提示:Inaccessible unknow harddrive......

F: 如你买了一片不同型号的新卡想直接把SCSI系统盘接到新卡上,不能直接把老卡拔掉后接新卡.会出现蓝屏2K/XP系统会CRASH掉.除非是重装系统.最省事的办法是,老卡老系统不动,把新卡也插上进系统,等系统认出新SCSI卡的驱动后,再关机,把SCSI线接到新卡上,拔掉老SCSI卡,这样你就不需要重装系统而升级到新的SCSI卡了!

这里特别提供我所卖出去的几种主要的SCSI的驱动下载连接:

A.建邦TERAM DC390U3D LSI53C1010-33 双通道160卡/ LSI895U3/LSI53C1010-66:

://support.megaraid/support/dlcenter1/w2k1010.zip (2K)

://support.megaraid/support/dlcenter1/95981010.zip (98SE/ME)

B.LSI53C895 80M单通道80M卡:

://support.megaraid/support/dlcenter1/w2k895a.zip (2K)

://support.megaraid/support/dlcenter1/win896.zip (98SE/ME)

://support.megaraid/support/dlcenter1/nt896.zip (NT4。0)

C。 RIOWORKVIER SCQ 双通160卡:

://download.qlogic/drivers/3825/1216W2K72111.exe

://download.qlogic/drivers/2194/qla12160_win9x_v1.06.zip

://download.qlogic/drivers/2196/qla12160_me_v1.06.zip

://download.qlogic/drivers/3865/1216W2K_XP72111.exe

://download.qlogic/drivers/2663/qla12160_nt_720.zip

D. AHA卡一般自认,也可以自己下,所有的:

://.adaptec/worldwide ... romPage=driverindex

E.AHA-3200S FOR 2K DRIVERS:

://.adaptec/worldwide ... _win2k_drv_v303.exe

F。INITIO 80M LVD卡:

://.initio/drivers/a100win2k.zip(for 2K)

://.initio/drivers/a100dsk1.zip(for 95/98/nt)

备注:检测SCSI盘常用的有EZSCSI这个软件。不容易下到。买我硬盘的朋友可以免费提供。或到下面地址下载,但不知道能放多久:

://.cnhdd/down_view.asp?id=53

对你的U盘量产过一次吧,我曾对4G金士顿U盘量产过。我现在需要了解你的目的,到底是想量产还是已量产过,现在U盘已损坏,想修复。

如果是U盘修复,可以不用量产工具修复,该办法太复杂,且成功率不可知。我给你推荐一款软件USB00T1.7(网上多的是,若没找到,我可以发一个给你),该软件可以对U盘重置参数,进行低级格式化来修复U盘。快试试吧,应该没问题,祝你的U盘早日修复完好,重新回到你的身边。

如果是这样,你的U盘损耗程度比较严重了,我再给你推荐量产工具:擎泰SK6211BA,我的U盘就是用它量产的。另外,我要提醒你,有时候是你的系统和USB00T不相容造成的,你可以先换一个系统或到别的机子上用USBOOT再修复一下试试。